由於LED光源和充電技術的逐漸成熟,歐美著名設計的家具和燈飾品牌,無論是戶外家具的大廠、或是傳統室內燈飾,在這因為而封鎖的疫情三年中,都各自推出了自家的充電燈具,讓充電燈具不再是露營道具,而是能夠進入室內,成為居家裝潢的一道亮點。尤其是在甫結束的2023米蘭設計周,參加者更是見證了一場移動燈具的產品大爆發(了解2023米蘭設計周最新趨勢:跟著Puff去旅行——2023年米蘭設計週),幾乎每一家參展商都展出了移動燈具,就連奢侈品品牌如愛馬仕Hermès,也把一款玻璃製的充電燈具加入了他們的產品線。而現在也有越來越多的家居設計商品網站,在產品類別中特別新增一欄「移動式燈具(Portable Lamp)」,但一般消費者面對市面上越來越多的此類商品,無論是高價或是低價的,究竟應該要如何選擇呢?

 

就讓我們從以下幾個不同的面向談起吧!

關閉太陽

太陽公公真打拼無日無冥咧討生活 今日袂退休阿講掰掰啦講掰掰啦」–血肉果汁機・〈關閉太陽〉

 

人類發明燈火,是為了在夜間能有一個代替太陽的存在,太陽是我們生活中最理想的發光體了,所有的人造的發光體,無論是古早的燭火、燈泡、或是人類歷史中比較晚才發展出來的LED發光二極體,都是在模仿太陽散發光線的樣子。

 

你能夠直視正午太陽多久呢?我想不用一會兒,眼睛就會開始刺痛了吧,選擇燈具時也是一樣,亮度過大或是設計不良的產品,也很容易讓人的眼睛疲累。那記得在海邊迎接太陽落下的時刻嗎?那是你唯一能直視太陽的時刻了。因為日落時的陽光必須通過濃厚的大氣層,光線被空氣中的分子顆粒散射,才創造出黃昏時的溫暖光線,此時的光線仍然適合人從事各種的活動,但是已經是柔和且溫暖的。

 

在選擇燈具時也是一樣的道理,挑選一款不會造成「光害」又能夠提供足夠照明的產品,便是我們挑選的原則。

關於「光害」

眩光

所謂的眩光是因為眼睛視野內的亮度,大幅的超過眼睛所能夠適應的範圍,導致的視覺干擾或不舒適。這種情況通常是由於光源過亮照射角度不佳、光線直接反射進眼睛或是光源明暗對比太強烈,如太陽光直射、雪地的反射光、汽車車頭燈、閃光燈等因素引起的,當然,不良的光學設計,也會造成炫光現象。在許多情況下,眩光可能導致暫時性的視覺模糊,降低視覺效率,導致眼睛疲勞或頭痛、甚至有時會有產生瞬間失明等現象。

 

最近電商平台上流行的一些仿製充電式餐桌燈,點亮時光源出光正好就在眼睛視角的正前方,不但干擾你與對面人交談(想像一下第一次約會時,對象眼睛裡都是一團白光),有些甚至讓LED晶片直接裸露在外,若是如普通固定式燈具還影響不大,偏偏又是強調其移動功能,一不小心就都很造成眩光了,選購時要千萬特別注意。

 

 

(Si Balcón小陽台的 Pinot ,利用結構設計讓光均勻的打在桌面上,燈體的高度落在使用者視線以下,照亮滿桌的美食,又不會影響到交談的進行。)

 

Si Balcón小陽台的 Pinot ,利用結構設計讓光均勻的打在桌面上,燈體的高度落在使用者視線以下,照亮滿桌的美食,又不會影響到交談的進行。

 

 

藍光

 

若你也是近視一族,到眼鏡行配鏡的時候一定聽過抗藍光鏡片吧?究竟所謂藍光是什麼?又為什麼需要抵抗他呢?

 

一般人所說的藍光指的是「可見光」中波長範圍在380奈米(紫色)至495奈米(青色)之間的光線。太陽光中其實就含有藍光,自然光中的藍光在日間比例比較高,它會讓我們保持清醒和活力,能專注在工作上;而到了晚上,自然光中的藍光比例會明顯降低,讓我們的身體能夠產生足夠的褪黑激素,有助於我們放鬆並入眠。在一些高緯度的地方如北歐國家,由於冬季日照時間太短,很容易產生憂鬱情緒,許多人甚至會藉由照射白光來降低自己季節性情感障礙(SAD)的狀況,據說OpenAI的創辦人Sam Altman就是SAD Light的愛用者之一呢。

 

 

 

儘管藍光有助於調節我們身體的自然睡眠和喚醒周期,但是長時間暴露於藍光下,仍然會對人體產生負面影響,記得我們之前舉過的在正午直視太陽的例子嗎?直視太陽這個地球最大發光體,除了會造成眩光之外,盯著它超過十五分鐘,太陽中的藍光便會開始損傷視網膜的光敏細胞,造成眼球黃斑部病變。而來自於人工製造的藍光,更是現在主要「光害」的來源。

 

 

由於使用在各種數位螢幕與照明設備上的白光LED,其發光原理就是由藍光LED加上磷光劑螢光粉來激發出白光,加上資訊時代的影響,此刻應該是歷史上人類盯著人造光線最長的時間了,這些3C產品所散發的藍光,自然會對人體開始造成影響。於是就開始有各種各樣以抗藍光為行銷宣傳的鏡片或是螢幕保護器開始出現在市面上。

 

 

對於這些3C產品散發的藍光所造成的對人體的影響,我們是可以用減少螢幕使用時間(好的我知道很難)或是在臨睡前盡量不要使用來緩解暴露在藍光下的負面影響。而在挑選燈具時,便要盡量挑選使用優質LED的產品。如通過IEC 62471 光生物安全測試的標準的LED,就是最好的選擇,IEC 62471是國際電工委員會(International Electrotechnical Commission, IEC)於2006年發布針對照明設備的光輻射危害曝露程度的測量標準,用以評估可見光和不可見光對人的眼睛和皮膚是否超過安全限制。

 

 

但由於台灣法規對於移動式燈具並沒有相關測試規定,經濟部標檢局只針對LED燈泡執行CNS規範,市面上的產品大多僅能靠廠商自律,因此,選擇能夠相信的廠商,就更為重要了。

 

(Si Balcón小陽台的全系列商品,都通過IEC 62471光生物安全測試,風險判定為0。)

(Si Balcón小陽台的全系列商品,都通過IEC 62471光生物安全測試,風險判定為0。上圖節錄於Si Balcón小陽台產品的ETL實測報告,Intertek全國公證的ETL Listed標誌是北美成長最快速的認證標誌,)

 

 

頻閃與疊影

頻閃

有沒有過這樣的經驗,在室內將鏡頭打開要準備拍攝時,手機畫面突然像是水波紋一樣?

 

這個現象的產生,是由於燈源、快門和感光元件的工作頻率不一致所造成的。當這些頻率不同步時,就會在影像中產生不同程度的波紋效果,舊式的日光燈管或是螺旋形的省電燈泡,其發光原理是以交流電驅動燈管內的低壓氬氣或氬氖混合氣體,在交流電的驅動下,燈內的氣體會周期性地發生放電,產生出光線。這些光線的亮度和色溫會隨著交流電頻率(例如60Hz)的變化而變化,形成微弱的閃爍。然而,由於這種閃爍的頻率非常高,人的肉眼通常無法察覺到,所以我們通常會認為日光燈發出的是連續的光。但對於一些電子設備,如手機和相機,日光燈的閃爍頻率並不高。因此,在拍攝時,便會出現波紋的現象,我們稱之為頻閃。肉眼也許無法察覺,但是頻閃一樣會造成眼睛的傷害。

 

即使新的LED燈泡也一樣會有這種情形,目前市面上的LED燈泡,由於價格競爭,大多是採用交流電驅動,因此若是廠商為了節省成本,而將部分元件省略,便一樣會發生頻閃的情形。

 

(Si Balcón小陽台的全系列商品都是以直流電驅動,毋須擔心頻閃的問題)

Si Balcón小陽台的全系列商品都是以直流電驅動,毋須擔心頻閃的問題

 

 

 

疊影

我知道你已經很久沒有拿起筆了,我也是。

 

LED光源產品大量進入市面是近十年的事,這十年間讀書寫字的小朋友也許就會經歷這樣的事。拿起筆要寫字時,發現筆尖在紙上有好幾個影子,明明桌上只有一盞LED桌燈啊?仔細觀察才發現,原來是LED的檯燈燈罩上鑲嵌了一顆顆肉眼可見的LED晶片,晶片和晶片之間距離又很長,雖然桌面是夠亮的,但是桌面上全都是層層疊疊的影子。

 

(義大利燈具品牌 Zafferano 的經典產品Poldina Pro 幾乎已是當地餐廳照明的標配,但是仍然使用燈珠裸露的設計,雖然做為用餐的氛圍照明不會有太大影響,但是若是作為閱讀寫字使用,仍然有疊影的困擾)

 

 

這是一個典型因為照明設計或是節省成本產生的問題,即使在許多歐洲進口的高價設計師燈具,也能看到這樣的狀況。其實現代LED技術早就已經能夠解決這種問題。Si Balcón小陽台就使用多個小功率的LED晶片並聯或串聯起來再加上獨有的光學設計來改變光的傳播方向和分布,從而達到均勻照明的效果。

 

Si Balcón小陽台的Moovit,讓你在寫字閱讀時能專心在眼前的內容,而不會被光影干擾。

 

 

要了解更多關於如何選購移動燈具的知識,請參考下篇《移動燈具選購指南從頭說起(光的度量衡篇)》